目录
- 1,谁有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详细)
- 2,三国时期,各州郡的简介及地图是什么?
- 3,跪求三国时期的地图要详细一点
- 4,求三国演义的地图,要高清图
- 5,【三国】东汉末年的地图,越详细越好
- 6,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1,谁有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详细)

190年到280年三家归晋所有地图。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2,三国时期,各州郡的简介及地图是什么?
三国基本延续东汉的州郡,只不过改刺史为州牧。 东汉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汉时疆域,只是把西汉时各部州的辖区范围变小,东汉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基本同西汉)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中央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接受西汉衰亡的教训,加强郡县的权利,削弱封国的范围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请”措施,不让封国掌实权,只食租税,封域减小,兵马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东汉的封国,—等为王(相当郡),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相当于县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司隶校尉部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3,跪求三国时期的地图要详细一点
三国时期的疆域,如下图: 三国时期,汉献帝大权旁落,各地诸侯逐鹿中原,逐渐分裂成了三个国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扩展资料: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 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时期
4,求三国演义的地图,要高清图
三国时期: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现在的对照: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BHK5JuzlB19DNTSwNm3YQ?pwd=7vmy 提取码: 7vmy
5,【三国】东汉末年的地图,越详细越好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下载安装,很好用的:
http://lib.verycd.com/2005/05/19/0000051071.html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6,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