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法律咨询师 > 法律百科 > 正文

目录

1,吉剧的历史沿革

吉剧的历史沿革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流行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有将近二百年历史。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二人表演的二人转、一人表演的单出头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三支。表演上有唱、说、扮(做)、舞四功,以及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有唱腔曲牌三百多个和传统剧(曲)目三百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二人转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拉场戏的剧目日益增多。至1958年,已经出现了《高玉宝》、《表兄弟》等表现现代生活的大型拉场戏,艺术上也展示出向大型戏曲剧种发展的趋势。长春市戏曲工作才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剧种--春歌戏,编演了实验剧《绣天堂》。1958年10月,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有关部门根据指示,决定将二人转发展为一个新的地方大戏剧种。当时,成立了由音乐和文学创作干部组成的“新剧种实验小组”,并聘请了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担任顾问,着手将二人转传统剧目《蓝桥》改编为《蓝河怨》。在成功地将二人转传统剧目《蓝河怨》作为新剧种的第一个实验剧目后,开始解决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当和戏曲化、板式化、行当化等问题。1959年1月21日演出了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又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通过在长春、白城、通化等地演出上述两出剧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改新剧种实验剧团为吉林省吉剧团。为了使吉剧得到更广泛地发展和普及,在1960年上半年同时成立了白城专区吉剧团、通化专区吉剧团和吉林市吉剧团(后改为永吉县吉剧团),与省吉剧团共同承担吉剧的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1960年,剧团又编创排演了《包公赔情》、《搬窖》、《燕青卖线》(见图吉剧-6)、《雨夜送粮》等众多剧种。剧团通过实践,逐渐丰富了吉剧的音乐唱腔,增添了行当,提高了表演的专业水平,使剧种能初步具有雏型。同年,正式成立了吉林省吉剧团。1961年,吉林省委召集部分戏曲工作者,讨论吉剧的发展问题,在总结几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从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此后,吉剧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深入学习二人转等东北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同时又采取了“请进来,派出去,雁过拔翎”的办法,邀请各地的戏曲专家到吉林来指导,并派演员、创作人员到北京、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上海、天津等地学习。1963年至1965年,剧团侧重现代戏的实验。经过几了年的努力,吉剧剧种已经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强调学习“样板戏”,使剧种建设难以按着原有方针健康发展。十年间除省吉剧团之外,各市、县吉剧团都改为文工团,不再进行统一的吉剧建设。1966年后,实验工作中断,于1976年前后才重新恢复演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吉剧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剧团又先后编演了《春回大地》、《买菜卖菜》、《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两只烤鸭》、《包公赶驴》等现代戏和古装戏。专业的演出团体也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个,增加到十六个(其中吉林省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吉林省戏曲学校增设了吉剧科,培养新的吉剧艺术人才。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吉剧原有的实验剧目重新公演。1978年文化部调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桃李梅》中“闺戏”一折,深受观众欢迎,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1979年和1980年剧目《燕表卖线》、《包公赔情》、《桃李梅》先后由长春电影制版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这期间省和各市、县吉剧团分别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春回大地》、《黄连花》《会亲家》、《春雨红花》和古代戏《三放参姑娘》、《慧梅之死》、《孙猴上任》、《三请樊梨花》等。

2,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京剧)

京剧又称京戏,和中医、国画并称为国粹。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 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表演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主要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京剧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前对戏曲比较陌生,觉得离自己比较远。后来慢慢地被京剧所吸引,有了如下的感受:
就演出形式而言,很多文艺形式有唱没说,又说没舞,有舞没打,京剧全包;
有的只能一人演,有的只能两人演,京剧一人可清唱,俩人可对唱,三人可折子戏,生旦净丑齐全,就是一出大戏;
有些演出,能吸引文化人,有些演出能吸引年轻人,而京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大至耄耋老人,小至三岁孩童,都有受众。
很多歌曲、剧目演一段时间就过时了,而京剧很多戏已经演了上百年,情节大家都知道,仍旧有生命力,回味无穷;
有些文艺形式,无论多么受欢迎,也不可能被国家领导当做能上台面的演出来招待外国来宾,而京剧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被称之为国粹。

3,东北二人转好吗?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使二人转有了新的发展。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工农兵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女演员不断增多,男串女装早已绝迹。

4,二人转的发源地是哪?他的创始人是谁?

二人转的发源地和创始人都没有清楚的记载。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扩展资料: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 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 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等曲调,丰富多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高亢火爆,亲切动听。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 由于二人转脱胎于东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转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块竹板组成,每块长四寸,宽一点五寸,演出时一手掐两块。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击,故此得名。演员即可用它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非常复杂的花点,又可随着手腕和舞姿的变化表现各种情绪。 伴奏时,可根据剧情、词意,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打出情绪或气氛来)、打挎大板等独到的技艺,具有“稳、浪、俏、哏”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人转

5,东北戏曲是什么?

东北有三个省呢,不过,作为东北的地方戏,还是由以东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转发展起来的龙江剧和吉剧为主。不过要看正宗的,现在大多都是瞎胡闹的,如吉林——吉剧《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黑龙江——龙江剧《双锁山》、《荒唐宝玉》等,秧歌与二人转有着比较密切的艺术血缘关系,二人转中有许多秧歌的舞蹈语汇,丰富了二人转的表现形态。用秧歌舞蹈和二人转的音乐语言为主要载体,辅以东北民间歌舞形成的辽宁铁岭的秧歌戏,是铁岭艺术家们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他们要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自己的地方戏曲——— 秧歌戏;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都很流行。

6,东北的戏曲名称有哪些

  东北的戏曲在解放前后直至六、七十年代,一直是评剧站在鳌头,以至解放后全国戏曲汇演,出现了‘小女婿’这样的一等奖作品,韩少云名字在戏剧界名声大噪,后来又有了华淑兰、‘黛诺’,筱俊亭‘对花枪’这样的“韩、花、筱”领军人物,带领沈阳以至东北的评剧发展创新。当时的‘韩花筱’格局,维系了好多年,在东北、华北一带演出,真正是一票难求。
  作为东北的地方戏,以东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转发展起来的龙江剧和吉剧为普及舞台的主力军。
  吉剧是吉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他汉族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逐步发展而成的。
  从1959年至今,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其代表作为《包公赔情》等。
  龙江剧具体剧目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等。
  二人转:冯奎卖妻马寡妇开店,十八里相送,包公陪情等等  

7,除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和评剧之外,还有哪些戏曲影响比较广泛?

中国地方戏约300多种,可称世界之最,影响较大的有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粤剧、黑被梆子、川剧、淮剧、吕剧等。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豫剧于明中期诞生于河南开封,除河南外,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河北、湖北、北京、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 越剧:绰号第二国剧(仅次于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发源于浙江嵊州,成熟于上海,流传于上海和浙江东部,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安徽地方戏,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周边地区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采茶歌,传入安庆后发展形成了黄梅戏。 秦腔:又称乱弹,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起于西周,源于西岐,成熟于秦。流行于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广东的主要地方剧种,流行于两广、闽南,在东南亚、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影响力居首。

8,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当地特色风俗: 1、秧歌 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江城的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2、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耍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但无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龙成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4、跑旱船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5、狮子舞 “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吉林节庆活动: 吉林省的地方节日性活动很多,以“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较有影响。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八月中下旬举行,每次电影节都有海内外电影界名星及大腕参加,备受瞩目。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则以招商活动为主。雾淞节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举行,因为只有这时才是观赏雾淞奇景的最佳时机。 1、雾凇冰雪节: 时间:每年1月份 以观赏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为主,节庆活动时间约1个月。期间举办盛大的东北大秧歌会,松花江上放河灯、彩灯,五彩缤纷的彩船游江会,焰火晚会,国际及全国性的滑冰滑雪及冰球赛事,各种大型的商品定货、洽谈会和旅游产品交易会以及冰灯、冰雕游园盛会。目前,雾凇冰雪节已举办五届。 2、北山庙会: 素负盛名,向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誉。 北山寺庙具有佛、道、儒三教圆融共处的特点。每年进入夏历四月,庙会接连而来: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最为热闹。自康熙三十年建药王庙,就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庙会。近年来,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每年游人都在30万以上。 庙会期间,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男女信士虔诚礼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马戏杂技表演,卫生知识展览宣传。国营商店、私营企业、个人摊床百货杂陈。各种风味小吃比比皆是。 北山庙会已是东北最大的民俗旅游节会。 3、江面捕鱼: 时间:每年隆冬季节 地点:松花江或松花湖上 简介:到吉林市旅游有一个活动很值得参与,那就是在冬季的江面上捕鱼。首先要为出江捕鱼的渔民们敬壮行酒,之后跟随30多艘渔船同时出江捕鱼。在捕鱼现场,开江鱼欢腾跳跃,您可以体验渔民喜获丰收的快乐。捕鱼结束后,可以在爱林度假渔港湖边搭建8个灶台,与捕捞的开江鱼和洁净湖水为原料,用原始的烹饪方式制作“江水炖江鱼”。

9,中国各地戏剧名称是什么?

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假如把各个剧种的艺术家、代表剧目再罗列出来,那真够您看一阵子的了。
简单地说,无论是从质量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对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0,我国戏曲的种类非常丰富,各个省份的戏曲名称是什么

北京的京剧、上海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北的评剧、河南的豫剧等。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 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越剧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3、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5、豫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评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