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法律咨询师 > 法律百科 > 正文

目录

1,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什么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什么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六位和硕亲王,即,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即,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硕恭亲王:奕欣,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2,历史上的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铁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种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权 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 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当然了,大饼是这么画的,具体怎么样,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和个人表现,铁帽子王的后代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 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 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 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 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乾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铁帽子王-百度百科

3,铁帽子王是啥意思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
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4,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是什么时候封的?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後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5,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王府指的是哪些王府?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是指战功显赫的六家亲王和两家郡王。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则是指无论是亲王或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爵位。就是袭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以由家族其他人员袭封。"铁帽子王"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庄重气派。 礼亲王府 位于西四南大酱坊胡同,第一代主人是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王府规模雄伟,占地面积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该王府与其他王府总体布局大体一致,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其后面有一个后罩楼。 20世纪20年代已荒芜。蔡元培于1927年在此开办华北大学。 50年代初民政部在此办公。现为国家经委的一部分及国务院宿舍所在地。 睿亲王府 位于东单外交部街路北。睿亲王多尔衮为清初摄政王,死后被议罪革爵,王府被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爵位,在这里重建了府邸。 1929年后为私立大同中学校址。现在是北京市124中学校址。除神殿改为礼堂,似乎还遗留有旧迹,其余已难觅踪迹。旧府在南池子北,旧称"玛哈噶喇庙",后改为普渡寺。 郑亲王府 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第一代和硕郑亲王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王府清代进关之初建造,因济尔哈朗建府逾越了当时的建制规定,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被罢官,并罚款。 郑王府坐北朝南,建筑雄伟,占地面积大,被誉为京师王邸花园中最佳者就是郑王府的后花园"惠园"。 庚子事变中大部分建筑和花园被毁。辛亥后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后为中国大学校址,操场即是原来花园。 现在是国家教委所在地。府门、银安殿、东西配殿保存较为完好,重新修膳后,已焕然一新。 豫亲王府 位于东单三条。第一代主人是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多铎。20年代协和医院购得,改建大部分房屋,原貌已失。现在是协和医院所在地。 肃亲王府 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王府于顺治年间创建,历代亲王都以此为府邸。 义和团运动时,肃亲王府成为洋人抗拒义和团的重要据点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条约东交民巷使馆区扩大了范围,肃亲王府被迫沦为日本使馆。日本人大肆拆除,改建了王府,王府的原貌已很难辨认。现在这里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式楼房还保留在院内。 克勤郡王府 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西口路北。第一代主人是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的长子岳讬。这座王府是岳讬的子孙在顺治年间创建的。原府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相符,但规模较其他王府小。 今府路南影壁和府前部东翼楼尚存外,其他已全部拆除。 宣统元年(1909年)袭封晏森是最后一代克勤王,民国后王府卖给了以兴办慈善事业著称的熊希龄氏作为住宅。 现为新文化街第一小学。仪门、三进庭院和两组殿堂建筑尚存。 顺承郡王府 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第一代顺承郡王是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清代最后一个袭王爵的是光绪七年(1881年)袭封的钠勒赫,民国六年(1917年)逝世。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为三路,与其他王府形制相同。 1921年,皖系军阀徐树铮租住。军阀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为私有,作为自己的大元帅府。 现在是全国政协所在地,府内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全国政协的礼堂在原来的宫门位置泽裕亲王硕塞的府邸。 庄亲王府 位于西四平安里太平巷。原来是清太宗第五子原为承泽裕亲王硕塞的府邸,其子博果铎袭爵后改号称庄亲王府。庚子事件中被毁。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购为私宅,并拆除了王府建筑材料用于修建天津的李氏祠堂。 现在原府的东北角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住址。

6,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

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发现,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关系十分好。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呢?这主要是因为胤祥无论政务还是军务都处理得十分出色,而且他对雍正也始终忠心耿耿。 老十三胤祥其人 爱新觉罗.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13个儿子,素有老十三之称。他擅长书法作画,诗词歌赋也都很拿得出手,并且还精于骑射,所以胤祥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人际关系上,他和他的众多兄弟以及大臣之间都能协调得很好。 在康熙皇帝废太子之前,胤祥一直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甚至有一段时间,康熙走到哪里都会带上胤祥。但在废太子后,胤祥受到波及逐渐失宠,还被短暂囚禁过一段时间。后来他因为腿部生了毒疮,身体就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差,加上常年操劳,最终胤祥在他44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老十三的功劳 管户部:胤祥在雍正登基前后都管过户部,还协助雍正追缴大量欠款。他为人勤奋细致,将户部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为雍正时期国库充盈立下了大功。 掌军权:胤祥在雍正陷入九龙夺嫡的关键时刻,拿到了丰台大营等地的兵权,还杀了企图谋反的人,他的胆大心细为雍正的安全和夺嫡增加了极大的保障。 修河道:古代治理河道和修筑堤坝都是十分容易发生贪腐的,而一旦河道出问题百姓肯定遭殃。胤祥修河道期间不仅不贪污,还将工程修得十分之好,为雍正解除心头大患。 总的来说,胤祥不管是在对雍正的忠心方面,还是在处理政务、军务方面,都是十分优秀无可挑剔的,所以雍正十分喜爱和信赖他,将封他为铁帽子王。

7,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帝加封为铁帽子王?

这里先叫胤祥为允祥,老十三允祥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他在康熙时期因为犯了错被自己的父亲监禁了起来,而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各个皇子为了争夺皇帝之位分成了两大阵营,老十三当时就是在雍正这一阵营里的,所以他和雍正的关系就比较好,也可以理解他之后被雍正帝加封为铁帽子王了,铁帽子王是当时一个比较重要的殊荣,算是一个荣誉吧! 在雍正继位之后,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老十三放了出来,当做一个人情卖给他,也成功的让老十三继续为他卖命效力,当然允祥也不负重望,做了很多对百姓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当时也获得了重用,允祥是一个很清廉的人,尽管他是一个王爷,但是他并没有像很多官吏一样挥霍。 反而是对自己很克制,当时雍正帝在知道允祥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之后,还特意下旨让他多领6年的俸禄,没想到允祥一下子就拒绝了,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受这样的殊荣,雍正更感动了,他想想自己那些贪污腐败的臣子,不由得觉得弟弟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更加放心的把大事交给他去做。 允祥一生为国家付出了许多,他做的这些事情自然被皇上记在了心里,并且加倍的对他好。也是因为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所以雍正特许把允改为胤,并且让乾隆加封给了他铁帽子王的称号,也是对他的一个回报。

8,发布会后数百记者围住吕新华 追问谁是铁帽子王

您好,铁帽子王这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对位高权重的腐 朽堕 落既 得利 益集 团的统称。某些高官自以为“官大”为所欲为,也指坊间流传的“入局不死,入常不罪”。
因为有了周某某案,算破了“免罪丹书铁券”规则,因此《人 民日 报》借用了“铁帽子王”四字。铁帽子王原指世袭罔替的政治权利,最 高党 媒最近一个主题系列评论第一篇原话说:“腐 败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借用来指腐 朽堕 落既 得利 益集 团,并且官位很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指最近被查的郭某公子少 将。其他的都是猜测,市井人言,可能是笑谈,也可能信息源来自局内人确为真事。

9,数百记者围住吕新华 追问谁是铁帽子王

您好,铁帽子王这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对位高权重的腐 朽堕 落既 得利 益集 团的统称。某些高官自以为“官大”为所欲为,也指坊间流传的“入局不死,入常不罪”。
因为周某某案算破了“免罪丹书铁券”规则,因此《人 民日 报》借用了“铁帽子王”四字。铁帽子王原指世袭罔替的政治权利,最 高党 媒最近一个主题系列评论第一篇原话说:“腐 败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借用来指腐 朽堕 落既 得利 益集 团,并且官位很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指最近被查的郭某公子少 将。其他的都是猜测,市井人言,可能是笑谈,也可能信息源来自局内人确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