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王菲的原名叫什么?

王菲的原名:夏林、王靖雯。 生于1969年的王菲原名“夏林”,由于历史原因,一直跟随母亲夏桂影的姓氏,后来才改回跟父亲王佑林一样的姓氏,并于15岁更名为“王菲”。 1989年王菲随爸爸到了香港,后来进了新艺宝改成了王靖雯,凭着这个名字当年的王菲算是崭露头角,有着一两首脍炙人口、传唱率不错的歌曲,歌路发展延袭了当时港台女歌手的歌路,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始终格局较小。 1991年底去了美国,1992年春节又回到香港,94年菲下决心抛弃了艺名恢复真名,而后改回原名的她,名字不仅大气,而且歌路也走的较为特立独行,以其独有的天籁般嗓音和不俗的音乐,成为现今歌坛亚洲天后极人物。 扩展资料: 王菲定居后,为了打入香港娱乐圈、迎合港人口味,唱片公司决定把带着浓厚内地气息的“王菲”改为艺名“王靖雯”。 据说新人阶段的王菲以“王靖雯”之名为叶倩文当嘉宾时,还曾引来无数Sally粉丝的嘘声,认为“王靖雯”一名有跟风抄袭叶倩文之嫌。后面用回原名的事,乐迷应该都很清楚了,王菲的首张同名专辑曾以《王靖雯》(1989年)为名,但到了1993年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时,虽然唱片封面上仍印着“王靖雯”,但王菲已开始在专辑内页使用“王菲”本名为词曲创作署名。 在接受访问时,她也越来越多地以“王菲”之名面对媒体。至于1997年加盟EM I旗下的第一张唱片、2001年离开EM I前的最后一张唱片,王菲均特意把这两张专辑命名为《王菲》,并与初出道的第一张《王靖雯》遥相呼应,寓意“回归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菲
2,龚琳娜忐忑什么意思
《忐忑》是由歌唱家龚琳娜演唱,龚琳娜丈夫老锣作曲的一首歌曲。 以2006年老锣为龚琳娜创作的原型音乐作品《忐忑》变更而来,此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 歌曲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扩展资料: 《忐忑》的社会影响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0年2月的北京新春音乐会,歌唱家龚琳娜演唱了一段3分45秒的《忐忑》,这段演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经网友在互联网上转载。在CCTV-音乐频道播出的音乐会上的演唱视频是网络上流传的《忐忑》最早的视频。 2010年3月曾在深圳“南山保利艺术讲堂”讲解“艺术民歌”路线时示范演唱《忐忑》,但观众反应不大,6月又在保利剧院举办相思染民歌传奇音乐会,并演唱《忐忑》。 一首没有歌词、没有明确旋律的歌曲《忐忑》,持续在网络上蹿红,视频也超过百万次点击。这首歌的原唱者龚琳娜在接受采访时对此也颇感意外,她表示《忐忑》这首歌如此火爆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忐忑
3,神曲忐忑什么意思
今年8、9月份,一首名为《忐忑》的歌曲突然在网络爆红,这首被网友评为“国产神曲”的作品的话题性甚至超越了《爱情买卖》,而天后王菲的复出演唱会举办前更是放言想要翻唱这首神曲《忐忑》,不过最终因为眼珠子转不出那股忐忑劲儿而作罢。而在与记者的对话中,龚琳娜并不否认天后王菲对《忐忑》的推动。不过对于记者好奇,《忐忑》走红是否也与目前网络上泛滥的“网络推手”有关时,龚琳娜却澄清并非炒作。“我是今年8月的时候决定回中国定居,但是没想到我刚决定回国的时候,《忐忑》竟然就红了,这只能说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吧。”龚琳娜如是说。
歌词与表情都是浮云
虽然《忐忑》在网络上流行的版本有很多,但是最为网友热议的就是龚琳娜在2010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演唱的那版,龚琳娜一收一缩的嘴型、滴溜溜转的眼神,被网友们形容为“学一万遍都学不会”。而歌词中“那个呆,那个呆,那个刀”、“啊啊奥爱,阿塞帝,阿塞刀,阿塞大哥带个刀”更是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乱码。而对于网友对歌词的恶搞,龚琳娜则表示“每次看网友留言都会笑喷”,她表示,对于《忐忑》这首歌,歌词什么的并不重要,因为人声只是为了帮助旋律的推进,而正像这首歌所表现的那样,那种忐忑的心情就是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眼神和身段每次都是不同的。而对于被王菲自嘲无法驾驭的夸张表情,龚琳娜也对记者澄清道,网上流传最多的那版《忐忑》其实是在人民大会堂演的,当她走上台时发现观众实在太多了,为了让观众看到她的表情,龚琳娜决定要夸张一点,这在现场看虽然没什么不同,但是被现场摄像机录下来后,就显得有点过于夸张了。
《忐忑》已经打通任督二脉
虽然被网友评为“神人神曲”,但是龚琳娜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而成名后开始不断接到各种演出邀约的龚琳娜却并没有沿着被许多人看好的道路走下去。原本可以读研并留校任教的她悄悄跑到了德国,在山间、丛林采风的过程中,怀着初学者的热情继续在音乐的世界探索。对于自己目前的音乐风格,龚琳娜将之定位为“新艺术歌曲”,因为在欧洲舞台上不断游走的过程中,龚琳娜将别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融入到了自己的歌声中,在这一过程中,从小就在音乐科班接受到的模式化教育被慢慢打破,“把不可以的变成可以”,曲种间的、唱腔间的藩篱完全被打破了。而就是这种看似“拿来主义”的博闻强识却让龚琳娜受益匪浅,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好像“全身的经脉开始畅通”。
“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
如果说龚琳娜当年在事业高峰时选择避世远遁是因为不喜欢国内歌唱界的氛围的话,这次与老公孩子回国算是龚琳娜复返尘埃的积极举动。在访问中,龚琳娜对国内音乐界“千人一声”,歌手间寒暄先自报师门,门第观念严重的现象表示了不满。“想要获得演出机会,就要乖、要听话、还要甜美”,这种为了跟着名利跑而不能说不的生活就是国内很多民歌歌手所面临的窘境。事实上,近年来民歌歌手确实越来越脸谱化,而国内的乐迷们也确实太需要干净的音乐享受了。谈到这里,之前还率性地侃侃而谈的龚琳娜突然红了眼眶。在短暂整理心情后,龚琳娜告诉记者,今年7月,她已经在北京启动了一个“声音行动”计划,广邀全国各地的声乐演员或声乐老师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歌声,希望借助这种在长城上、自然界尽情放歌,躺在大地上感受音乐脉搏的经历让每个歌者都能够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音乐境界。(记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