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法律咨询师 > 法律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2,三过其门而不入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遥远的中古时代,洪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农田,灾情十分严重。部族首领尧非常着急,就派鲧去治水。尧问鲧:“你有办法治水吗?” 鲧回答:“有啊,水来土掩,用泥土堆起十丈高的大坝,围住房屋和田地,一定可以挡住洪水。” 可是积土阻水的办法只能对付小的水灾,凶猛的大水滔滔而来的时候,大坝就被冲垮了。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 舜继位以后,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从父亲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用土堵水行不通,那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把水引导到足以泄洪的低处,让水流向大海,是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禹就呕心沥血地设想了疏导洪水的办法:根据地势,逐级逐段开挖沟渠,引水人河;疏通淤塞的河道,加快河水人海的速度。禹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后,就把设想付诸实施了。 禹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治水工程中去,他亲自考察地形和河水流向,确定沟渠的适当方位,接着就组织并指挥施工。由于常年在野外奔波,禹的脚底长满了厚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皮肤晒得黝黑;过度劳累使得禹日渐消瘦,他的辛苦实在不亚于奴隶。但是,禹为了治水,让天下人安居乐业,禹以苦为乐,一心扑在治水上。 禹忙于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直到30岁还没有成家。涂山地方有一位姑娘,感激禹为涂山治好了洪水,爱慕禹心忧天下、公而忘私的品德,愿意与禹结为夫妻。禹这才有了家,但他为治水不能顾家。婚后才四天,禹就把妻子送到自己的老家安邑,让她与婆婆一起住,互相照顾。禹自己仍常年在外,继续干他的治水大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禹走遍了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治水工程,为许多地方的百姓解除了水患之苦,可是他却没有一点时间回家看望老母和妻子。虽然有几次经过安邑,但是因为治水要紧,禹经过家门也没有进去,他不愿为自己耽误治水。甚至他的儿子启出生了,禹走过门口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禹也没有进去抱一抱儿子,他把治水看得高于一切。 禹这样兢兢业业,整整13年过去了,治水终于成功,从此,洪水一来,大大小小的沟渠、河道很快就能把大水导向海洋。纵横交错的沟渠,又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作用,大片良田五谷丰登,百姓们安居乐业,人们从心底里感谢禹这位大好人,大圣人。 从此,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传为千古美谈。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完整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4,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是什么?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制服洪水,人们推举一位叫禹的人带领大家治水。禹新婚不久,就领着治水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自己的孩子呱呱
的啼哭声。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脚步。有人说:“禹,回家住几天吧!”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还有人说:“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现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国事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以后,禹又有两次路过家门,他都磁不上回家去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5,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6,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公而忘私的精神令人钦佩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他用了 13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身劳焦思,身体偏枯,手中胼胝,全心全意治水。他这种克己奉公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人景仰。

7,三过家门而不入 是哪一历史人物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是大禹历史人物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简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 简介: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大 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过家门而不入

8,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哪一历史人物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字面理解便是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的意思,那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关于谁的故事呢?出自哪里?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关于大禹的故事,众所周知,大禹治水是有名的神话故事,传说中,大禹在与妻子涂山氏女娇成婚不久,便听说部分地区出现水患,胸怀天下的大禹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忍痛丢下妻子,踏上漫漫的治水之路,治水途中, 第一次路过家门口,正逢妻子生产,儿子刚刚呱呱落地,正需丈夫与父亲的时候,但是想到开山导流不容等待,便未进家门就离开了,第三天经过家门口时,孩子正被母亲抱在怀中,已学会叫父亲。挥手叫父亲,他也是只与妻儿挥手便离开家乡。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大禹为治水事业,三次经过家门口,都因治水事业尚未成功而没有进门,以此表示大禹治水的决心与胸怀天下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