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法律咨询师 > 法律百科 > 正文

目录

1,文学和生活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

文学和生活的区别与关系是什么

区别: 1、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生活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动物的生活是指以生存、延续后代等本能性的,活动,人类社会则在动物的基础上还有人是社会性本质实现的活动。 关系: 1、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是文学艺术的素材。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但如果只有生活而没有文学,那生活就缺了一个有趣的伴,生活就会单调和枯燥。所以文学与生活紧密相伴。 扩展资料: “文学与生活”是一个经典命题,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题。在20世纪剧烈变动的历史中,“文学与生活”始终处于紧张关系,一方面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需要表现具有现代启蒙价值的新生活,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贵族、精英文学所遮蔽的广大的普通人民的“新生活”又给文学提供了新天地。 也就是说,这里的文学是一种表达世界观、价值观的新文学,而生活也是一种朝向人民和基层的新生活。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体现,也是新文学所承担的现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即让普罗大众也接受现代精神,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想到了生活与文学

2,”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出处?

原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生活是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较早较多较完整的概念。具体含义: 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扩展资料: 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按费尔巴哈哲学的观点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世界是统一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而这些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同性就在于它们都是物质的。 他坚决反对哲学中的二元论,否认有任何不依赖于物质、自然界的“精神实体”。他依据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材料证明人只有一个统一的本性,指出人身上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即所谓物质方面的现象和所谓道德方面的现象,并不与人本性的统一相抵触。人体所发生的和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一个实在的本性进行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自然科学作为研究关于人的问题的那一部分哲学的根据,认为哲学所看到的人,和医学、生理学、化学所看到的一样。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他的学说对于驳斥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阐明人的意识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列宁指出,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宣扬的“人本主义原理”是狭隘的,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

3,挽歌的意思是什么

挽歌的意思是:哀悼死者的歌。 挽歌:[ wǎn gē ] 引证解释: 1、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 清 孙枝蔚 《挽范眉生客死燕中》诗:“挽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须是妇人。” 2、哀悼死者的丧歌。 《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挽歌出於 汉武帝 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3、 以唱丧歌为业的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有挽歌 孙巖 ,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 扩展资料:相反词语: 颂歌[ sòng gē ] 引证解释: 1、 赞美;歌颂。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士颂歌於政教,民谣咏於渥恩。” 2、用于祝颂的诗歌。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样。”

4,挽歌和笙歌都是什么意思

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详细释义 1、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 2、哀悼死者的丧歌。 3、以唱丧歌为业的人。 笙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g gē,指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唐 王维 《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酬客应制》等均有相关记载。 详细释义 1、和笙之歌 2、泛指奏乐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 扩展资料 挽歌的“挽”字,本作“挽”。《正字通·车部》:“挽,挽歌。”“挽歌”,也就是“挽歌”。“挽”的意思是哀悼死者。 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关于挽歌之起源,三国时期西蜀学者谯周以为出于汉初田横之门人。东晋学者干宝亦云:挽歌,是丧家的音乐,是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的歌。

5,陶潜《挽歌》其一、其二、其三全文解析

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6,陶渊明 挽歌 译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