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师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法律咨询师 > 法律百科 > 正文

目录

1,反戈一击什么意思啊?

反戈一击什么意思啊?

【词目】 反戈一击 【发音】 fǎn gē yī jī 【近义词】 恩将仇报、以义割恩 【反义词】 同恶相济、朋比为奸 【释义】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出处】 《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示例】 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鲁迅《坟·写在〈坟〉后面》)

2,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赤壁之战可以指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求倒戈相向的典故和出处。。。

 倒戈相向
  词 目 倒戈相向
  发 音 dǎo gē xiāng xiàng
  释 义 倒:对调;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出 处 《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典 故
  武王伐纣,攻于朝歌。纣王急召大批奴隶进行抵抗。武王大军兵临城下。商奴隶军自知不敌,且均痛恨纣王的横征暴敛的统治,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

4,阵前倒戈的典故

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扩展资料 牧野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决战,无论从战略高度或是战术的运用,无论是宏观形势的把握或是战争局部的组织,都显示出姜尚英明超凡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他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极度虚弱之时,增大了胜算的把握;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作战指挥上,他利用“致师”(大战前的一种特殊战争方式,就是在战前由进攻一方集中精锐之力量冲入敌方,冲乱对方阵地,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是小试对方虚实)的机会,以兵车、猛士从正面突击,而后以甲士猛烈冲杀,结果只此一试,商军阵势大乱,有周大胜。 因为战争谋略乃至治国方略的杰出成就,人们称姜子牙为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被世人尊崇为“谋圣”、“武圣”、“中华第一智囊”及兵家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被世人尊崇为“谋圣”,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牧野一战和对齐地的治理上,他早年直钩垂钓等待文王,也是其智慧、谋略的真实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