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争议有哪些地方
中印两国在西、中、东三段边界都有争议地区。
西段的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四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
中印边境东段的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为界,藏南地区属于中国。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从来未予承认。但1954年,印度单方面在东段争议地区成立了隶属印度中央政府的「东北边境特区」。1987年印度议会批准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分设11个行政区。
截止目前为止,中印边界各段均未确定。原因很简单,印度政府强占我领土不还的同时还要求我方归还所谓的西线我方所占领土。
中国边疆
国民政府初期是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形成期,期间基本形成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实施了一些内容庞杂、缺少系统性的政策,受到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效率和政权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都还相当有限。但是,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实现政治整合和维护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